-
賈敏:這是一場令人疲憊的大選,早在7月就已經“死”掉了
最后更新: 2024-11-05 18:25:00觀察者網:既然根本性的問題沒法解決,現(xiàn)在也沒有看到解決的契機,那么在技術層面,能否做出改進?
賈敏:本來民主機制的目的是希望選出好的政府管理層,讓公共治理變得更好,但為什么最終沒有出現(xiàn)?因為機制本身有問題,既然如此怎么能寄望于這個機制去選出一個好的治國團隊呢?
就技術層面來說,比如競選耗時過長,可以說每四年一個大選周期,其實是三年執(zhí)政一年選舉,雙方將大量精力、人力、財力投入選舉中,而選舉期間的國內政策、外交政策都非常不穩(wěn)定。
再比如投票方式,今后有沒有可能采用在線電子投票等方式,而不是必須前往投票所投票。美國技術這么發(fā)達,為什么不能做些探索和改變?這方面美國人其實是比較頑固保守的,一方面很現(xiàn)代,另一方面又保持一些傳統(tǒng)在里面,但有時候付出的代價會不會過大?
總之,一場令人疲憊的美國大選究竟反映出美國社會的哪些問題?今日的大選本來就是做給所有人看的,但我的問題是這場大選真的被所有人都看到了嗎?就像我所說的,你是不是真的被別人看到,還是不愿意被看到?你讓別人看到的只是一個光鮮的外表,你的內核是不愿意被別人看到的?什么時候才愿意被別人看到?美國大選也是如此,政治泛化、精英教育等等,這些問題都是美國社會真實存在的。
我在開頭提到的這本書的作者布魯克斯,他的方案是重新喚起社會的道德感,但我覺得這恐怕只是一廂情愿的理想方法。當然,我也沒法給出一個非常好的解決方案。這個問題需要美國社會的自我調節(jié),可能是代際調節(jié),可能是社會階層調節(jié),可能需要年輕一代處理好個體與國家的關系,等等。
觀察者網:有一個比較大的感觸是,以近幾次大選來說,早前媒體會花費較大精力去關注雙方的內政外交政策,尤其是內政;到2020年選舉本質上是“反對特朗普”,再到今年就是互扔泥巴,哈里斯一度想打經濟政策牌,但草草了之;媒體找不到政策焦點,而且這些政策也切不中民眾的關注點。
賈敏: 我一直有個看法,2024年美國大選早在7月份就已經死掉了,7月的幾次轉折性事件耗盡了大家的熱情,槍擊案、拜登退選,現(xiàn)在只不過是茍延殘喘的狀態(tài)。大家都在等一個結果而已。
我長期觀察美國政治,但鮮有這樣的感觸:快點結束吧。因為選完了不會有任何變化,極化問題、立場問題還是擺在那兒。
美國有暴力傳統(tǒng),但缺乏革命傳統(tǒng)
觀察者網:關于美國社會的對立、撕裂現(xiàn)象,不久前看到耶魯大學法學教授張?zhí)┨K提出一個看法,即美國社會的真正撕裂在于精英階層和中下層民眾之間的撕裂……美國的大量沖突不在華盛頓的政治中,而是分散在企業(yè)和工會之間、學校與知識分子內部、移民與本地人之間、以及形形色色的身份政治等等,但這些沖突又沒有一個足以致命。……同時也在消耗著民眾的注意力,導致階層的撕裂反而無法成為統(tǒng)合全國的核心政治沖突點。再加上美國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民眾并沒有感受到真正的痛苦,因此難以掀起一股根本性的反革命力量。用這種觀點來解釋當下美國焦躁不安但又引而不發(fā)的社會氛圍,您怎么看?
賈敏:這是個蠻有意思的話題。最近國內引進出版了一本書叫《美國暴力史》,作者是美國著名歷史學者霍夫施塔特,他還寫過《美國生活中的反智主義》、《美國政治中的偏執(zhí)癥》等作品。這本書是他晚年的作品。作者以為,暴力可以被視為美國社會的底色。
美國這個國家疆域廣闊,表面上看起來很普通 ,但美國社會內部的暴力是連續(xù)不斷的。暴力有很多種,霍夫施塔特所說的暴力主要指非反叛的革命;比如我們可以說中國是一個革命的國家,歷史上發(fā)生了很多顛覆式的革命;但美國不是一個革命性的國家,它排斥顛覆性的革命,但暴力無所不在。
霍夫施塔特指出美國政治是偏執(zhí)的、美國社會充滿暴力,這背后存在深刻的社會機制,包括種族主義、階層固化、貧富差距等。霍夫施塔特的深刻洞見是,隨著1960年代美國社會兩極化趨勢的加深,美國社會生活的暴力化傾向將會愈發(fā)明顯。如果我們延續(xù)作者的觀點,今天暴力的形式已經不再只是槍和子彈,可能還有新的網絡攻擊、媒體謠言,虛假新聞等。這類形式不是系統(tǒng)性的,而是散見于各地的。
但是,這又是我們在觀察美國社會時,非常反直覺的現(xiàn)象;按中國的歷史經驗,如果社會上充斥著如此奇葩的情況、如此大的戾氣,恐怕早已出現(xiàn)全國性叛亂。舉個例子,美國槍擊案剛開始出現(xiàn)時,中國媒體是放在頭版頭條來報道的,像前些年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案,我們會做連篇累牘的報道。而今天美國爆發(fā)槍擊案,還有多少中國媒體在跟進報道?非常少。但這并不代表槍擊案、槍支泛濫問題就不存在了,而是大眾習慣了,媒體找不到新聞熱點、不值得報道,所以媒體先屈服,公眾也跟著屈服了。
再比如,不久前發(fā)生美國退伍士兵在以色列駐美國大使館門前自焚的悲劇,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美國主流媒體根本不予關注。他們認為這是社會性事件,但在中國人看來是個大事件,因為雙方的議題設置不一樣。
美國充斥著暴力,這一點沒有被系統(tǒng)地揭示出來。而今天我們說美國政治失序、民主失序,是因為全球都在關注美國大選,因此這些弱點被暴露出來了。這就是無奈的現(xiàn)實,人們關注了,它就存在,不關注就不存在。
所以,這場大選是否能真的讓你看見美國,這是我們要深思的。美國媒體所呈現(xiàn)的美國大選,我們所看到的美國大選,還有美國人眼中的大選,其呈現(xiàn)出來的是不一樣的。我們作為外部觀察者,想要真正看見美國大選,既要看美國主流媒體的報道,也要看中國媒體的觀察,甚至還要聽一些在美國的親歷者所關注的東西,總之通過不同的渠道去傾聽、親歷,才能真正看見美國大選。
2021年初,特朗普取消1月6日在馬拉戈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指責新聞媒體和眾議院委員會調查對國會山的襲擊。華盛頓郵報
觀察者網:記得2020年美國大選前,我們在六七月份做了一次交流,當時您非常明確地提出一個觀點,即美國需要一場自我顛覆性的內戰(zhàn);如果說彼時“內戰(zhàn)”一詞還略顯新鮮,到現(xiàn)在這個詞已到處可見,但我想這個話題還是可以繼續(xù)討論的,所謂的“自我顛覆性”到底指哪些方面?如果像上文所說美國內部矛盾一直引而不發(fā),那么靠它的內在機制進行自我改革,可能嗎?
賈敏:其實在2021年1月6日國會山事件之后,很多民主黨人直接說這是一場“叛亂”(rebel),很多共和黨人則稱之為“內戰(zhàn)”(civil war),這其實符合霍夫施塔特所說的美國很少發(fā)生革命戰(zhàn)爭(revolution war),但我個人認為1月6日國會山事件是一場叛亂。
內戰(zhàn)是比較直率的說法。全世界的戰(zhàn)爭可以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對外戰(zhàn)爭,另一種是內戰(zhàn)。西方歷史上,英國的光榮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國內戰(zhàn)、俄國十月革命,最后也都走向內戰(zhàn)的形式。內戰(zhàn)看似是戰(zhàn)爭的形式,其實是國內政治破裂的延續(xù)。內戰(zhàn)不是簡單的暴力行為,而是政治的失敗。
四年前我為什么說美國需要自我顛覆的內戰(zhàn),是因為沒法通過政治機制解決,既然選舉選不出一個所謂的合法性政府,那就只有通過暴力方式來強行推出一個結果。2020年特朗普沒法接受這個結果,于是選擇號召支持者“革命”的方式,但他失敗了,最終遭到鎮(zhèn)壓。今天他可能還想重拾舊夢,但“反革命”陣營已經嚴陣以待做好準備,不可能讓你得逞。
因此,今天你要說美國內戰(zhàn),其實雙方都做好準備了,可能性不大,內在根源還在,政治分裂也沒有消失;甚至可以說,2016年之后,美國的自我顛覆性內戰(zhàn)、政治分裂一直都沒有結束過。
執(zhí)政合法性問題,怎么解決?
觀察者網:換言之,這是否意味著今年大選結束后,美國新總統(tǒng)還是會面臨“合法性”問題?因為雙方陣營過于對立,無論誰當選,總有那么多人不會真正承認對方是自己的總統(tǒng),新總統(tǒng)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賈敏:今年早先時候推出了一個所謂合法選民的提案,但拜登把它給否掉了,可見雙方在身份認同上存在巨大差距。美國當下的這種選舉機制、民主制度確實面臨很大問題,到了必須自我改革的地步。但是,要想真正推動又非常困難。
舉例來說,拜登在退選后聲稱要改革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年限,取消終身制等等。其實就是試圖對保守派占據(jù)多數(shù)的最高法院進行改革,但改革必須通過國會參眾兩院的認可,然而現(xiàn)在的兩院是不可能在這點上達成共識的。事實上,過去兩黨都提出了很多改革方案,但沒有基礎去推動,就像哈里斯的選舉承諾是要減稅,給富人增稅,國會就不會同意。
這本質上是美國立法機制的問題,就選舉來說,比如要解決選民資格等,這還是相對容易一些,但關鍵是立法機構不合作。立法背后是民情民意,民情民意反映了美國社會的巨大分裂,兩派人永遠達不成共識。而這些人現(xiàn)在都還在位,“紅脖子”大概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批人,他們的思想觀念已經固化,除非代際消融,否則沖突還會延續(xù)下去。
美國歷史上解決核心問題的方式就是戰(zhàn)爭,要么是內戰(zhàn),比如南北戰(zhàn)爭,要么是對外戰(zhàn)爭,所以想通過國內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真的很難。談到這里,我想特別強調的就是中美競爭,中國要避免成為美國內部沖突的犧牲品。過去我也這么說過,到今天來看,還是能站穩(wěn)腳跟的。我們要盡量避免成為美國兩黨矛頭一致對外的最大公約數(shù),避免發(fā)生中美直接沖突。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鄭樂歡 
-
美國小行星搜尋望遠鏡在大氣層中燒毀,后續(xù)項目已延期一年
2024-11-05 17:07 航空航天 -
印尼總統(tǒng)訪華會簽署什么具體協(xié)議?外交部回應
2024-11-05 16:55 中國外交 -
菲律賓又哼唧上了:船、槍、錢一樣沒賠,中國已讀不回
2024-11-05 16:01 南海局勢 -
中國和土耳其將舉行兩國政府間合作委員會機制第二次會議
2024-11-05 15:59 中國外交 -
緬甸軍政府領導人將來華參會,外交部介紹相關情況
2024-11-05 15:43 -
能否在以色列與真主黨?;鹫勁兄邪l(fā)揮作用?中方回應
2024-11-05 15:43 巴以恩仇錄 -
“美國這項對抗政策,反而讓中國獲意外之財”
2024-11-05 15:33 中美關系 -
特魯多、莫迪譴責
2024-11-05 14:52 -
法官員稱“支持對華談判但不妥協(xié)”
2024-11-05 14:35 法國見聞 -
罰1億多人民幣,韓國對臉書母公司動手
2024-11-05 14:32 -
美國人準備好“內亂”?
2024-11-05 14:14 美國大選 -
美國大選首個投票點結果出爐:3比3平手
2024-11-05 14:04 美國大選 -
“粗魯!他們侮辱我的國家和領導人…”
2024-11-05 13:22 -
跟中國冷戰(zhàn),與美國熱戰(zhàn),歐盟“小可愛們”吃得消嗎?
2024-11-05 11:17 歐洲亂局 -
“烏軍已同朝鮮軍隊首次交戰(zhàn)”
2024-11-05 11:15 烏克蘭之殤 -
中企開發(fā)的秘魯港口揭幕在即,美軍方又煽風點火
2024-11-05 11:05 中國-拉美 -
對華更強硬!他開始“表忠心”了
2024-11-05 10:49 -
復旦大學國研院成功舉辦“開放包容與合作共贏的印度洋 ”國際研討會
2024-11-05 10:47 -
美國一男子因企圖炸毀變電站被捕,曾鼓吹“加速主義”
2024-11-05 10:17 美國一夢 -
選前最后民調“無異于拋硬幣”,博彩平臺特朗普優(yōu)勢收窄
2024-11-05 10:05 美國大選
相關推薦 -
最新聞 Hot
-
“中國要告訴世界,能把大國競爭變成可控的相互依賴”
-
香港一警員疑被騙至柬埔寨詐騙園區(qū),最新進展
-
“俄軍正在幾乎整條前線不間斷進攻,掌握戰(zhàn)略主動權”
-
歐盟放話:不賠錢,俄羅斯被凍結資產別要了
-
哈馬斯卡桑旅發(fā)言人烏拜達被以軍空襲身亡
-
“歐洲人表面支持特朗普,暗中卻試圖破壞”
-
“反制法”在手,但盧拉“不急于”報復美國
-
行政機構負責人遭以軍空襲身亡,也門胡塞武裝誓言“報復”
-
行程披露!“普京在華停留如此之久,實屬罕見”
-
“干涉內政!”日本忍不了了,最后一刻取消訪美
-
烏克蘭前議長遭槍殺,澤連斯基發(fā)聲
-
“印度不會屈服”
-
泰國任命代總理
-
孫女士被封號,微博回應
-
“有個‘壞習慣’,我進工廠戒不掉,孩子也染上”
-
“股王爭奪戰(zhàn)”后,貴州茅臺發(fā)布兩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