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早川君:日本右傾化到底有多嚴重?
關鍵字: 日本右翼日本右翼日本右傾化日本右翼政客日本民間右翼
如今的日本已經逐漸摒棄“自虐史觀”,比起對二戰(zhàn)過錯的反思和謝罪,日本人更喜歡“我們雖然是加害者,但我們更是受害者”的論調。我們可以看到,戰(zhàn)后日本對戰(zhàn)爭本身確實進行了深刻反思,這點從大量關于二戰(zhàn)的書籍、影視制品中可以一窺究竟。
但值得我們深思的是,這些作品幾乎都是從日本作為受害者的角度來展開的,無論是東京空襲、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還是因為戰(zhàn)爭造成的日本國內物資短缺,人們食不果腹、流離失所,一段段描寫和一幅幅場景都是在控訴戰(zhàn)爭給日本這個國家?guī)淼纳钪貫碾y,給日本國民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
至于受到過日本侵略的國家,那一片片國土上發(fā)生過的一幕幕悲痛的場景,那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遭受過的無法忘卻的痛楚,日本并沒有做太多涉及。日本人不能理解中韓強烈的道歉要求,他們幾乎不能從加害者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
可以說,比起過去,當今的日本在整體上確實已經走在了右傾的道路上。無論是普通民眾的思潮、新聞媒體的引導,還是政治上層的暗示,都表明了這一傾向的確實性。許多日本人都像悶熱天氣里缺氧的魚兒,偶爾借著這個縫隙汲取氧氣。
好在由于右傾階段、民族性格等因素影響,日本普通民眾的右傾化進程更多地停留在口頭,而并未付諸太多行動。過激的右翼團體也只是派出幾輛街宣車,搞幾個橫幅,開幾堂講座,組織個規(guī)模不大不小的游行,至今沒有發(fā)生過暴力驅趕、武力毆打等過激事件的發(fā)生。
比起普通民眾,日本精英階層、官僚階層的右傾更讓人擔憂。自民黨由保守政黨向右翼政黨的轉變、右翼政黨日本維新會的成立,都在表明著上層政權的暗流涌動。據日本讀賣新聞2016年底進行的調查顯示,73%的國會議員支持修改日本憲法。
2月初在白宮舉行的日美聯(lián)合記者會上,美國新總統(tǒng)特朗普主動談及了與習近平主席的通話,并強調了“美中關系友好對日本也有利”。這無疑是在暗示督促安倍能夠采取措施改善中日關系。然而,安倍政權一直試圖通過強調“國際貢獻”來達成日本“政治大國”的夙愿的同時,還把在崛起中的中國當做“假想敵”通過各種手段在日本國內輿論上為“中國威脅論”造勢。
一直在宣揚“保衛(wèi)日本”“保衛(wèi)國民”的政客們,是真正審視國際形勢、從日本國民的切身利益出發(fā),還是單純地追求自己的政治欲求,謀求構筑自我概念中的“理想國”,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日本和亞太形勢未來的走向。
日本右翼事件的頻發(fā)和整體社會的右傾為剛剛從低谷中稍微有所好轉的中日關系的發(fā)展再次蒙上了一層陰影。本就缺乏彼此交流和互相理解的兩國國民也許會在如此這般的惡性循環(huán)中越陷越深,彼此所持的好感度可能會再次將入冰點。
當然,日本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強國,雖然整個社會看起來已經十分穩(wěn)定,然而實際上,日本國內的輿論走向卻很不安定。從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和所受的現(xiàn)實壓迫來看,一件重大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很有可能改變整個社會的輿論走向。一夜之間,這個國家可以走向更右的道路,也可以重新開啟親中親韓的旅途。
命脈更多地握在精英官僚階層,也有可能被普通國民抓回手中。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陳軒甫
-
“干涉內政!”日本忍不了了,最后一刻取消訪美 評論 31“有個‘壞習慣’,我進工廠戒不掉,孩子也染上” 評論 56美國又下黑手:撤銷三星、SK海力士在華工廠豁免 評論 206外媒又炒作中國赴烏維和部隊,白宮回應 評論 186白忙活了?“特朗普大發(fā)雷霆,怒噴烏歐不切實際” 評論 148最新聞 Hot
-
“干涉內政!”日本忍不了了,最后一刻取消訪美
-
泰國任命代總理
-
孫女士被封號,微博回應
-
“有個‘壞習慣’,我進工廠戒不掉,孩子也染上”
-
“股王爭奪戰(zhàn)”后,貴州茅臺發(fā)布兩公告
-
沙利文都麻了:4年白干,當初拉來遏華的盟友現(xiàn)在罵美國是“馬桶”
-
馬克龍拱火:要是這樣,特朗普就又被普京“玩”了
-
美國上訴法院裁定關稅非法,特朗普:你們在摧毀美國
-
英國“準備好介入臺?!??英防相否認
-
外媒又炒作中國赴烏維和部隊,白宮回應
-
美國又下黑手:撤銷三星、SK海力士在華工廠豁免
-
美歐持續(xù)重壓,最后一刻西班牙“毀約”
-
對華問題,普京最新表態(tài)
-
投訴“魯迅夾煙墻畫”當事人,道歉了
-
民生銀行半年報:凈利潤下降4.87%、資產總額下降0.59%
-
光大銀行半年報:營收下降5.57%,但凈利潤增長0.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