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人想金牌想瘋了
關(guān)鍵字: 奧運金牌歐洲競技體育德國筆者在德國生活15年有余,先后觀看了四屆奧運會,對比國內(nèi)一些關(guān)于奧運的看法,筆者非常愿意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
國內(nèi)個別輿論習慣于貶低中國成就,特別是具有很強西化情節(jié)的知識界人士。他們樂于用幾個論據(jù)來貶低中國在奧運會上取得的成就,大致歸類有以下三種:一,西方國家不在乎金牌,不看重競技體育,更注重大眾和全民體育的投入;二,西方國家更注重普世價值觀,因此淡化民族主義,體育不會和國族概念聯(lián)系到一起,因此大家容易有平常心;三,中國采取的是集中發(fā)展的舉國體制,在高強度訓練的同時壓抑人的個性,同時,對孩童的訓練是不人道的,而西方更注重個人主義,注意人權(quán),因此在訓練方式上更人道。 西方世界和西方媒體也特別喜歡用類似觀點來貶損中國,另外,西方人還喜歡炒作興奮劑議題,往往是不管是否確有其事,不管是否真實,習慣先將中國運動員抹黑,然后迫使中國運動員站在被告席上為自己辯護。不過今天我還是著重從以上三點來談談我在德國看奧運的個人感受。
首先,每屆奧運會開始之后,德國各大媒體都會在非常醒目的位置上登出獎牌榜,不僅是德國最具影響力的刊物如明鏡周刊、焦點和新聞電視臺NTV的網(wǎng)絡(luò)首頁,都會不斷更新獎牌榜,即使是筆者生活城市的地區(qū)報紙(如《新威斯特伐利亞》和《威斯特法倫日刊》)都會在第一頁登出獎牌榜。剛來德國的中國人如果看到德國電視中的奧運節(jié)目,可能會非常不習慣,因為我們在國內(nèi)看到的都是關(guān)于中國軍團能奪金的項目,而德國電視無論是德國國家一臺,國家二臺還是商業(yè)化的RTL臺轉(zhuǎn)播的都是德國軍團有希望奪金或是奪取獎牌的項目。如果有德國運動員奪金,主持人會激動地宣稱德國奪金,而且電視會毫不掩飾地宣稱德國運動員是最好最優(yōu)秀的,新聞時間也會反復播放德國運動員奪金和領(lǐng)獎的鏡頭。
英國的奧運金牌排行榜中歐盟抱團壓中國
日常生活中也同樣能感到濃厚的奪金氣氛,青年人之間交換的話題往往是德國隊又奪走了幾金,接下來德國隊還有多少奪金機會。大家還關(guān)心德國能否在金牌榜上與俄羅斯、法國和英國一爭高下。地鐵站旁邊豎立的巨型電視屏幕上播放的都是德國奪金和奪取獎牌的消息,并且不斷進行滾動播放。奧運期間,德國與我們國內(nèi)一樣,都能讓你充分體會到民族和國家之間競爭與角逐的緊張氣氛,真是驟然間,競技體育界烽煙四起!
誠然,由于二次大戰(zhàn)法西斯德國侵略世界的歷史原因,在今天的德國,“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是負面的詞語,但是如果說德國人或是德國社會不關(guān)心奧運會的角逐和德國在金牌榜上的位置,這顯然不是事實。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期間,德國NTV電視臺曾經(jīng)作了一個民意測驗:德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金牌榜是否應該進入前五? 高達70%的民眾選擇了他們會在乎德國是否名列前五名,可以看出,德國人的集體意識仍然將自己定義為世界大國,也非常在意奧運體育和大國地位之間的關(guān)系。
西方媒體和中國的親近西方的派別持有這樣的觀點:中國人通過殘酷的、非人道的訓練取得巨大的成就。這樣的觀點恐怕純屬酸葡萄心理,體育有體育的規(guī)律,競技體育有競技體育的規(guī)律,而體操、游泳、跳水等運動都有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律。中國在體操等項目的確挑選年輕選手訓練,難道美國和德國就是專挑成年人來訓練的嗎?中國年輕的運動員吃了很多苦,經(jīng)歷了很多艱苦的訓練和磨難才能在奧運會上功成名就,難道德國、法國和澳大利亞運動員就隨隨便便地成功了?難道他們就沒有經(jīng)歷過艱苦的訓練?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中國運動員是如此,德國運動員亦然,美國運動員或其他任何一國的運動員都不會例外。
在葉詩文獲得400米個人混合泳冠軍的時候,西方媒體開始第一時間炒作她的年齡,并質(zhì)疑她的成績。德國游泳名將弗蘭西斯卡•范•阿爾姆西克(Franziska Van Almsick)在接受德國國家電視一臺采訪時談到了這個話題,針對西方世界抹黑葉詩文的成功,她用了德語中的“無恥”(Unverschämtheit)一詞來形容,她說她開始游泳生涯的時候才14歲,比葉還小兩歲,而14歲到16歲正是人的身體骨骼迅速發(fā)育的階段,有天賦的游泳運動員往往能夠在這個年齡階段創(chuàng)造奇跡。
澳大利亞的“銀牌榜”,下面寫著“為了我們國家的榮譽,決定用銀牌榜取代金牌榜”
西方人能夠不假思索地接受來自西方世界年輕運動員的成功,并且毫不吝嗇地獻上美好的詞匯諸如“天才少女”、“天才泳將”、“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運動員”等,為什么一談到中國運動員就變臉了?為什么還有國人還會將西方的這套邏輯用到中國運動員身上?
誠然,西方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比如,在大多數(shù)西歐國家,針對普通民眾的大眾體育設(shè)施的確比國內(nèi)好,西方孩子從小就能在很好的足球場踢球,在很好的網(wǎng)球場練習打網(wǎng)球,但這只是西方社會富裕和資源充沛的結(jié)果,如果中國具有西方這樣的人均資源,我們當然也能達到這樣的人均投入水平。如果僅由西方大眾體育較為發(fā)達就推導出西方國家不重視競技體育、不重視金牌,顯然并不符合事實。中國誠然需要更多地發(fā)展大眾體育和平民健身運動,提高國民的整體體育素質(zhì),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不需要奧運體育,或是不需要金牌或獎牌。
我們既需要提高競技體育的水平,同時也需要提高全民體育水平。歷史的經(jīng)驗多次證明,一個國家競技體育的提高必然會帶動全民體育的熱潮和全民體育的投入,競技體育和全民體育不是割裂的關(guān)系,而是相互促進的。很難想象,沒有中國乒乓球隊的一次次成功中國會產(chǎn)生全民乒乓的熱潮,也很難想象沒有全民參與乒乓球運動的熱情和由此形成的“大眾土壤”,中國國乒可以長期居于世界的巔峰狀態(tài)。
就在筆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德國兩大主流刊物——《明鏡周刊》和《焦點》雜志,都在刊登文章探討為什么德國隊奪得的金牌是如此之少,不約而同地將中國、美國和英國作為成功的范例和參照系數(shù),并且認為沒有精神上的強大意志,不通過艱苦的訓練就很難像中美那樣在奧運會上掠金奪銀。好笑的是,歐洲的一個網(wǎng)站上居然將歐盟所有國家獲得的金牌數(shù)目加總在一起,如此,奧運的暫時獎牌榜就是歐盟第一,中國第二,美國第三,甚至德國政府的官方網(wǎng)站“德國之聲”都發(fā)表專文“為什么不能開一個歐盟獎牌榜?”
誰說西方人不在乎金牌的?神話西方的言論可休矣!抹黑中國奧運巨大成就的偏見也可以休矣!
作者劉濤:博士,觀察者網(wǎng)專欄作者,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社會學講師,以歐洲和中國的社會保障,國際戰(zhàn)略,社會學理論為主要研究領(lǐng)域,專注中國崛起與中國模式。擁有《中國崛起策: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解讀通向復興之路的中國策》等著作。
標簽 舊文資料-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轉(zhuǎn)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高倩
-
習近平和彭麗媛為上合峰會國際貴賓舉行歡迎宴會 評論 30“印度肯定在慶?!?,貝森特都怕美國“遭報復” 評論 71最新聞 Hot
-
談到中國留學生,特朗普:要跟核大國搞好關(guān)系
-
“AI爭霸賽,中國這招比美國高明”
-
“美歐都在和中國交流,我們卻...”
-
“要選第二外語,我寧愿學中文而非法語”
-
馬克龍拱火:要是這樣,特朗普就又被普京“玩”了
-
央行擬修改電子支付及信用卡規(guī)范:單筆不超1000、日付不超5000將刪除
-
胡塞武裝行政機構(gòu)負責人被以軍打死
-
“和莫迪鬧掰,特朗普不去了”
-
“印度肯定在慶祝”,貝森特都怕美國“遭報復”
-
她快扛不住美國了
-
“中國要告訴世界,能把大國競爭變成可控的相互依賴”
-
香港一警員疑被騙至柬埔寨詐騙園區(qū),最新進展
-
“俄軍正在幾乎整條前線不間斷進攻,掌握戰(zhàn)略主動權(quán)”
-
歐盟放話:不賠錢,俄羅斯被凍結(jié)資產(chǎn)別要了
-
哈馬斯卡桑旅發(fā)言人烏拜達被以軍空襲身亡
-
“歐洲人表面支持特朗普,暗中卻試圖破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