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春:美國之音是如何在中國開展認知戰(zhàn)的?
最后更新: 2025-03-18 16:41:353.用“沉默螺旋”的方式隱藏觀點
人是社會動物,總是力圖通過從周圍環(huán)境中尋找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狀態(tài),這是人的社會天性。所以為了防止因為孤立而受到懲罰,個人在表明自己的觀點之際,首先要對周圍的意見環(huán)境進行觀察,當發(fā)現自己是優(yōu)勢意見的時候,會更加大膽地表達;同樣,當發(fā)現自己是弱勢意見的時候,一般人就會屈從于環(huán)境壓力,轉向沉默與附和——這就是德國女社會學家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所說的“沉默的螺旋”。
美國之音在表述一個新聞時,就非常善于隱藏觀點,關注“事實” 。觀點亮明,也就意味著“圖窮匕見”了,但如果關注于“事實的表述”,觀點不僅可以被隱藏,還能夠爭取更多、更廣闊的受眾。
10多年前時,大量境外有害信息的倒灌都是基于這樣的“事實性”模式傳播入境內的。一旦進入,受眾會迅速進入“情緒判斷”模式(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認識周圍的),在當時官方輿論引導能力不足時,任何膽敢支持國家的聲音都會遭遇全方位無死角的剿殺,導致真的想支持國家的聲音都發(fā)不出來。
如此一來,很多人的精神世界、信仰世界出現了真空。這并非說“人”就是壞的,而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敢去堅持”本身就是很難的,強大的群體壓力足以讓一個正常人噤聲。
4.用“使用與滿足”的方式塑造需求
新聞媒體的傳播具有絕對主宰能力嗎?經過學者研究發(fā)現,新聞媒體其實不具有絕對控制的能力,受眾同樣具有一定的選擇能力。人們會傾向于接觸自己喜歡的信息,其實是對媒體效果強大論的反思:媒體之所以有效果,并非媒體強大,而是用戶需要。
美國之音的另一個強大之處在于提供了反官方的話語空間,受眾會在此反復“發(fā)酵”,最終變?yōu)閳远ǖ姆磩恿α?。我們在此類群體中發(fā)現,一旦中國出現了負面新聞,恨不得立刻開聯歡會;相反,中國出現了正面新聞,要么群里壓根不談,要么出現各種“解構”。他們必須用這樣的方式去處理新聞才能得到個人和群體的滿足。換言之,以此為樂、以此為生,又因長期“發(fā)酵”,認知逐步固化乃至頑化,已到了罔顧事實、立場絕對先行的狀態(tài)。
5.用“新聞框架”的方式顛倒黑白
這個概念聽著唬人,其實很好理解,就是春秋筆法。
說兩個最典型的事件:1983年9月1日,韓國航空007號客機進入蘇聯領空,遭遇蘇聯空軍攔截并被擊落于庫頁島西南方向公海,死難269人;1988年7月3日,伊朗航空655號客機被美國海軍導彈巡洋艦“文森斯”號擊落,290名乘客遇難。
葉利欽將失事飛機的“黑匣子”交還給盧泰愚的電視畫面資料圖
1988年7月7日,伊朗哀悼者參加了在伊朗德黑蘭舉行的集會后,向烈士陵園運送伊朗航空655號班機空難中去世人員的遺體。
華盛頓大學媒體和公共事務教授R·M·恩特曼通過研究發(fā)現,美國的新聞媒介在對兩件事情的報道中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兩種新聞框架。對于前者,將其定性為“道義暴行”“邪惡”和“犯罪”;對于后者,則歸類于“技術問題”和“事故”的范疇。
這就是美國之音一直在持續(xù)使用的報道方式。
1987年12月,巴勒斯坦掀起反抗以色列的斗爭,史稱“石頭革命”。以色列政府以血腥殘暴的方式實行“鐵拳政策”,出動重兵,大開殺戒,打死和殺傷了很多巴勒斯坦人民。而美國之音對此的報道是這樣的:
1)1988年1月7日,“以色列在上月巴勒斯坦人的暴亂中逮捕了2000人”。
2)1988年1月17日,“以色列外長佩雷斯呼吁與約旦會談,希望結束5個星期以來的巴勒斯坦人的動亂”。
3)1988年3月23日,“以色列打死一名巴勒斯坦青年,這名青年與其他人一起用石塊、鐵棒、瓶子襲擊以色列軍人,后被打傷,不治而亡”。
對于域外受眾來說,如果不了解當地情況,從感官上會認為是巴勒斯坦在搞事情,以色列在克制;巴勒斯坦在破壞和平,以色列在維護和平。甚至包括1999年轟炸我駐南聯盟大使館時,美國官方和美國媒體的表述是,“美國空軍在國際空域中展開行動,所有的行動都遵守相關的法律、程序和方法?!?
春秋筆法、虛無報導、黑的說白、白的描黑,是非就在無形之中被顛倒了。針對中國,以美國之音為代表的美國媒體有各種“專屬的”新聞框架,即使是“事實性”報導也能在不動聲色中夾帶私貨,不得不說,經歷了世界大戰(zhàn)和冷戰(zhàn)錘煉的美國媒體的確是高手。
6.用“意見領袖”的方式影響大眾
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著名社會學家拉扎斯菲爾德發(fā)現,大眾傳播不一定會給受眾很絕對的影響力,很多時候意見領袖的效果可能更大。
美國之音也深諳此道,他們的專欄板塊就是邀請各領域的大V來解讀中國政策,當然,這些大V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借大V之口可以更精準地表達美國之音想要表達的內容。另一方面,這種借他人之口的方式,可以顯得更加民主。
意見領袖的第一個特征是權威性。大V在本領域的專業(yè)聲譽,會給自己的解讀增加話語權重。這個權威會讓受眾在無形之中“愿意接受”他們所表述的內容。
意見領袖的第二個特征是解讀性。新聞事實就是客觀在那里放著的,如何讓這個新聞和受眾產生聯系,就需要借助“解讀”。如果缺乏這種解讀或評論,受眾首先就不會理解,理解都不存在那么就不會有接下來的效果了。例如我們在微博吃瓜的時候,會先看一下媒體大概陳述的情況,然后立刻去尋找相關大V的評論,接著去評論區(qū)找一波高點贊,看看網民的態(tài)度,最后才會小心翼翼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一個流程中受眾之所以能夠參與,首先需要理解,而理解的任務是大V完成的。
意見領袖的第三個特征是價值性。這里的價值并非意義,而是“使用價值取向去判斷”的意思,簡言之,就是他對這個新聞的態(tài)度是支持的還是反對的。
還是用微博吃瓜舉例,在大V評論以后,受眾就可以參與了,而受眾的行動邏輯,是基于常人可以兼容的情緒化價值判斷。換言之,“解讀”是把全生的食材變成可以上桌的菜,“價值判斷”是讓食客評價菜好不好吃。而“是否好吃”是由食材本身(新聞內容)、烹調廚藝(大V解讀)和個人喜好(受眾選擇)共同決定的。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鄭樂歡 
-
中方回應特朗普關閉“美國之音”
2025-03-18 16:26 -
“中國發(fā)現NASA反應堆缺陷,探月競賽天平傾斜了”
2025-03-18 16:24 觀察者頭條 -
這個南太島國從加拿大轉向中國,反對派炸了...
2025-03-18 16:18 -
外交部:中韓正推進海域劃界談判,當前黃海局勢穩(wěn)定
2025-03-18 15:59 -
“我父親為你父親舉辦了英雄的葬禮,而你卻讓他進了監(jiān)獄”
2025-03-18 15:51 -
中美領導人近期將舉行會談?外交部回應
2025-03-18 15:46 中美關系 -
以軍空襲加沙已致342死,超100名死者為兒童
2025-03-18 15:45 巴以恩仇錄 -
以軍打破協(xié)議對加沙發(fā)動大規(guī)模襲擊,外交部回應
2025-03-18 15:43 巴以恩仇錄 -
加拿大總理首訪,選了英法兩個“可靠”盟國
2025-03-18 15:34 -
加沙戰(zhàn)火重燃,內塔尼亞胡腐敗案出庭安排被取消
2025-03-18 15:22 巴以恩仇錄 -
王毅將出席中日韓外長會
2025-03-18 15:22 中日關系 -
哄特朗普改口,共和黨人故意說:這么做會讓中國變富…
2025-03-18 14:37 應對特朗普沖擊波 -
美研究人員曾試圖向韓國泄密核反應堆設計軟件
2025-03-18 14:24 三八線之南 -
俄軍官:已控制庫爾斯克州幾乎所有定居點
2025-03-18 14:10 烏克蘭之殤 -
“中國40天沒從美國進口LNG,澳企卻拿下大單”
2025-03-18 11:49 觀察者頭條 -
日媒緊盯:中方又要出手了?
2025-03-18 11:49 -
“美國喉舌”遭“斷糧”后找歐盟,不料…
2025-03-18 11:40 美國一夢 -
想買中國鈷又不想交美國稅,“這樣總行了吧”
2025-03-18 11:27 應對特朗普沖擊波 -
事關DeepSeek,美商務部郵件曝光
2025-03-18 10:36 人工智能 -
哈馬斯譴責
2025-03-18 10:25
相關推薦 -
“干涉內政!”日本忍不了了,最后一刻取消訪美 評論 85“有個‘壞習慣’,我進工廠戒不掉,孩子也染上” 評論 74美國又下黑手:撤銷三星、SK海力士在華工廠豁免 評論 206外媒又炒作中國赴烏維和部隊,白宮回應 評論 188最新聞 Hot
-
行程披露!“普京在華停留如此之久,實屬罕見”
-
“干涉內政!”日本忍不了了,最后一刻取消訪美
-
烏克蘭前議長遭槍殺,澤連斯基發(fā)聲
-
“印度不會屈服”
-
泰國任命代總理
-
孫女士被封號,微博回應
-
“有個‘壞習慣’,我進工廠戒不掉,孩子也染上”
-
“股王爭奪戰(zhàn)”后,貴州茅臺發(fā)布兩公告
-
沙利文都麻了:4年白干,當初拉來遏華的盟友現在罵美國是“馬桶”
-
馬克龍拱火:要是這樣,特朗普就又被普京“玩”了
-
美國上訴法院裁定關稅非法,特朗普:你們在摧毀美國
-
英國“準備好介入臺?!保坑⒎老喾裾J
-
外媒又炒作中國赴烏維和部隊,白宮回應
-
美國又下黑手:撤銷三星、SK海力士在華工廠豁免
-
美歐持續(xù)重壓,最后一刻西班牙“毀約”
-
對華問題,普京最新表態(tà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