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仲禮:談碳排放權不談歷史和人均,就是“耍流氓”
中國新聞周刊:目前,國家對于新增煤炭項目雖然沒有明確的“劃線”,但據悉準備研究制定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未來可能會實施國家對地方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預算管理,明確各地區(qū)2021~2035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控制目標,并且每年動態(tài)更新,以此來對地方形成倒逼。對于在排放上可能設定“天花板”這件事,你怎么看?
丁仲禮:其實,政府早就開始做全國能源消耗總量和能源消耗強度的控制工作了,相信大家對“雙控目標”這個詞不陌生。我認為,要想實現(xiàn)真正的低碳轉型,所需的資金將會是天文數(shù)字,不可能全部依靠政府強力政策推動或者財政補貼來滿足。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如果煤炭發(fā)電變得很貴,或者風、光的穩(wěn)定輸出問題解決了,太陽能、風能發(fā)電的成本進一步降低,傳統(tǒng)的高耗能企業(yè)自然而然就會退出,非碳能源企業(yè)會相應地跟上。但如果技術沒有完成迭代,煤炭還有很大的市場競爭力,傳統(tǒng)用能企業(yè)就仍會在市場中存在較長的時間。在光伏產業(yè)的發(fā)展上,我們是有深刻教訓的,前期以補貼為主,后來停止補貼引起了很大的問題。直到現(xiàn)在,這個問題也沒能得到有效解決。因此,相對于設定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天花板,政府的更優(yōu)解應該是堅持市場機制和政策調控兩手抓,即在市場機制充分發(fā)揮自身作用的基礎上,再加以政策引導,通過四步走的策略,去促進社會生產生活各領域的減碳、無碳化。
首先,政府把財政資金主要投入在發(fā)電端非碳能源技術研發(fā)體系的建設,和消費端用能工藝再造上,有針對性地進行特殊支持,發(fā)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ōu)勢,把大學、研發(fā)機構和企業(yè)三方力量統(tǒng)籌起來,列出技術需求清單,完成系統(tǒng)化研發(fā)布局,這是實現(xiàn)“碳中和”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要投入適量財政資金,構建產業(yè)化示范體系。
第三步,在這個示范的過程中,引導相關技術不斷迭代,促進成本降低,那時候各項新技術自然就會逐漸顯示出競爭力,就能夠順應市場需求,逐步擠壓傳統(tǒng)化石能源技術的生存空間。
第四步,才是政府來推動整個行業(yè)的轉型發(fā)展,進行產業(yè)的總體規(guī)劃,比如計劃多少年內把哪些傳統(tǒng)化石能源全部替代掉。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碳中和”大轉型中,行業(yè)整體的協(xié)調共進極為重要,如果某一行業(yè)不同企業(yè)間不能協(xié)調共進,勢必會使“不作為企業(yè)”節(jié)約了成本,從而出現(xiàn)“劣幣驅逐良幣”現(xiàn)象。因此,必須要由政府設計好分行業(yè)的“碳中和”路線圖并出臺有效的激勵/約束制度,督促行業(yè)整體推進。
3月4日,安徽合肥市肥東縣楊店鄉(xiāng)大李水庫,建設中的漁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圖/視覺中國
這四個步驟不能調換順序,更不能大而化之,“一刀切”地要求企業(yè)馬上就實施非碳能源替代。部分地方政府覺得只需要強力政策推動,不需要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犯了唯心主義的錯誤。在碳排放問題上,我們一定要實事求是。沒有技術迭代作為前提,“碳中和”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企業(yè)也將無所適從。所以,國家首先要把技術體系建起來,不要急急忙忙去下達比較激進的指標,否則指標一下,地方政府若沒有完成的能力,要么造假,要么“拉閘限電”,事與愿違。任何政策都有一個醞釀期和適應期,如果立馬以雷霆萬鈞之力往下壓,一定會帶來問題。
我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在確定“碳中和”路線圖的問題上可考慮先經歷一段“百家爭鳴”時期,不要急于“收口”。等大家經過充分研討形成共識后,再轉化成操作層面的具體措施,這樣可以少走彎路。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和西方國家相比,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要短得多,難度也更大。所以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如何在減排和發(fā)展之間實現(xiàn)更科學、理性的平衡?
丁仲禮:如果我們看1930年到2017年各國的人均碳排放的變化,就會發(fā)現(xiàn)美國、英國和法國都是在1970年代左右達到了高峰,此后開始緩慢下降,也就是說,到歐美國家承諾的2050年“碳中和”,他們有70~80年的時間;而中國承諾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中間只有30年。再從1900~2019年的人均累計碳排放來看,中國是157.39噸,比全球平均水平209.62噸還低。從主要發(fā)達國家的發(fā)展歷史來看,一個國家的發(fā)展程度是同人均累計碳排放密切相關的,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雖已超過全球平均水平,但人均累計排放還遠遠不及,這也意味著,和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碳中和”會更加困難。
我們現(xiàn)在的排放總量比較高,與我國人口總量、所處的發(fā)展階段和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有關。我們的工業(yè)化、城市化過程還沒有完成,經濟仍處在上升期,所以未來一段時間,對能源的需求一定是會繼續(xù)上升的。以2019年為例,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仍然占57.7%,而非化石能源只占15.3%。特別要強調的一點是,以后的數(shù)字社會一定是個高能耗社會,比如5G、大數(shù)據中心等,這些都是高耗能的行業(yè)。所以,我們未來的減碳任務會非常艱巨。
中國新聞周刊: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西方有一種觀點,那就是不接受中國將自己定位為發(fā)展中國家,而是將中國視為發(fā)達國家,要求中國承擔更多的責任。對此,你如何看?
丁仲禮:早在2010年我就說過,西方發(fā)達國家以各種理由限制發(fā)展中國家碳排放,以各種借口把減排責任推卸到發(fā)展中國家頭上,企圖限制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權利,把貧富差距固定化,這在道德上是邪惡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不是一天的事,其對氣候的影響也是不斷累積的。只要算一算人均累計碳排放,就能發(fā)現(xiàn)到底誰排放的更多,對氣候變化的責任更大,應負的減排義務更多,這是顯而易見的。中國的人均累計排放至今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排放權的問題上,談減排責任、談公平,必須堅持一條,那就是要講歷史、講人均,根據人均累計排放來評估,不談這一條,照目前的網絡語言講,就是“耍流氓”。
在全世界共同走向“碳中和”的過程中,對各國的碳排放勢必會建立一套核驗標準體系。針對我國的碳收支狀況,我們必須要盡早建立一套自己的監(jiān)測、計算、報告和核驗的標準體系,以保證話語權在我,而不是由別人說了算。
另外,針對“未來排放權要如何分配”“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要如何體現(xiàn)”“中國如何應對國際上的抹黑輿論”等問題,以及我國當下的很多減排政策,比如排放“天花板”的設定等,我們應該更多地從地緣政治的基本邏輯出發(fā)去考量,跳出發(fā)達國家設好的“思維陷阱”,作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制定出有利于我國長遠發(fā)展的應對策略。
- 原標題:專訪丁仲禮:實現(xiàn)“碳中和”需以市場機制為基礎,技術迭代為前提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白紫文 
-
國家衛(wèi)健委副主任:中國有21個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
2021-06-07 07:17 新冠肺炎抗疫戰(zhàn) -
1078萬考生報名,今年高考有啥變化?
2021-06-06 22:54 高考 -
國家醫(yī)保局:安徽太和50家醫(yī)療機構違規(guī)使用醫(yī)保資金5795萬
2021-06-06 22:17 養(yǎng)老與社保 -
為了給考生減壓,老師們絞盡腦汁…
2021-06-06 22:12 高考 -
廣東中山將開展全市大規(guī)模核酸檢測
2021-06-06 22:00 新冠肺炎抗疫戰(zhàn) -
新華社刊發(fā)“宣言”署名文章:社會主義沒有辜負中國
2021-06-06 20:56 建黨百年 -
云南:北遷象群今日總體向西遷移,1頭公象離群
2021-06-06 20:50 -
血與火:新中國是這樣煉成的|第6集《霹靂一聲暴動》
2021-06-06 20:47 -
聽總書記講黨史故事|會師將臺堡
2021-06-06 20:45 -
守護好這顆藍色星球 習近平提出中國方案
2021-06-06 20:43 -
茅臺送禮,設“小金庫”,6起違反八項規(guī)定典型問題被通報
2021-06-06 20:18 -
河南鶴壁煤礦煤與瓦斯突出事故已致4死
2021-06-06 19:57 煤礦安全 -
黑龍江雞西煤礦“6·5”事故失聯(lián)8人全部幸存
2021-06-06 19:49 煤礦安全 -
廣東吳川發(fā)現(xiàn)1例無癥狀感染者,系廣州返回人員
2021-06-06 19:43 新冠肺炎抗疫戰(zhàn) -
廣州疫情防控新聞發(fā)布會,為何經常不戴口罩?
2021-06-06 18:21 新冠肺炎抗疫戰(zhàn) -
廣東佛山:離市、出省者需持48小時內核酸陰性證明
2021-06-06 17:50 新冠肺炎抗疫戰(zhàn) -
7月1日起全面實施診所備案制,進一步放寬社會辦醫(yī)審批限制
2021-06-06 16:49 醫(yī)療改革 -
臺州警方認定交警被撞與特斯拉車輛無關 駕駛員負全責
2021-06-06 16:31 大公司 -
男子假冒退役“一等功臣”網聊詐騙,刑拘!
2021-06-06 16:20 -
【每日一習話】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
2021-06-06 16:13
相關推薦 -
“干涉內政!”日本忍不了了,最后一刻取消訪美 評論 85“有個‘壞習慣’,我進工廠戒不掉,孩子也染上” 評論 74美國又下黑手:撤銷三星、SK海力士在華工廠豁免 評論 206外媒又炒作中國赴烏維和部隊,白宮回應 評論 188最新聞 Hot
-
行程披露!“普京在華停留如此之久,實屬罕見”
-
“干涉內政!”日本忍不了了,最后一刻取消訪美
-
烏克蘭前議長遭槍殺,澤連斯基發(fā)聲
-
“印度不會屈服”
-
泰國任命代總理
-
孫女士被封號,微博回應
-
“有個‘壞習慣’,我進工廠戒不掉,孩子也染上”
-
“股王爭奪戰(zhàn)”后,貴州茅臺發(fā)布兩公告
-
沙利文都麻了:4年白干,當初拉來遏華的盟友現(xiàn)在罵美國是“馬桶”
-
馬克龍拱火:要是這樣,特朗普就又被普京“玩”了
-
美國上訴法院裁定關稅非法,特朗普:你們在摧毀美國
-
英國“準備好介入臺?!保坑⒎老喾裾J
-
外媒又炒作中國赴烏維和部隊,白宮回應
-
美國又下黑手:撤銷三星、SK海力士在華工廠豁免
-
美歐持續(xù)重壓,最后一刻西班牙“毀約”
-
對華問題,普京最新表態(tà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