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鋒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教授
-
反制美方關稅戰(zhàn),為什么要兩招并用?
美方實施關稅戰(zhàn)“掀桌子”,顛覆了大國經濟政策合作的基礎,如果出現經濟衰退,其派生沖擊可能更加難測。針對目前特殊形勢,我國在敢于亮劍反制美方關稅戰(zhàn)同時,還要從供給與需求兩端同時入手,特別是要針對內需不足與消費偏弱突出矛盾補短板。[全文]
-
中美貿易戰(zhàn)如何應對?特朗普內閣三大新動向值得關注
未來難以預判,然而有一條可以確定,就是美國會拿出其全部心智和能力來應對中國。當然,中美大國經貿博弈結果如何,并不取決于美方政要精英的意愿。[全文]
-
中國哪些產能過剩了?
產能過剩不是新問題,然而老問題有新內涵:目前產能過剩在行業(yè)分布和成因機制方面具有一系列新特點。尤其在當前大國競爭和地緣經濟關系深度演變背景下,國內產能過剩與外部經貿環(huán)境的互動關系已經并會進一步表現出來,從而派生一系列新的矛盾與問題。[全文]
-
強供給與弱需求,中國經濟如何再平衡?
如果把觀察對象擴大到教育、醫(yī)療及其它公共服務領域,現實供給可改進提升之處會更多一些。這些問題需通過持續(xù)創(chuàng)新、深化改革與完善政策逐步解決,存在這些問題不否定我國供給側總體較有活力的事實。[全文]
-
“新三樣”出海:中國高科技對外又投了哪些方向?
近年我國高科技產業(yè)對外投資呈現的一個重要動向,是伴隨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等“新三樣”國內產能與出口超預期爆發(fā)式增長,相關領域企業(yè)對外投資先后活躍展開,尤其是今年一批電動汽車制造企業(yè)紛紛對外投資“群體出?!保l(fā)各方廣泛關注。[全文]
-
為什么“日式衰退”不適用于中國?
如何認識當下中國經濟?以分析日本泡沫經濟的資產負債表衰退而聞名的辜朝明,對中國經濟的問診及藥方是否適合中國?[全文]
-
這組數據反差激增,我們恐怕低估了就業(yè)困難形勢?
去年我國城鎮(zhèn)就業(yè)受沖擊程度超出原先評估水平,意味著今年宏觀經濟較快復蘇有利于崗位創(chuàng)造背景下,仍需關注勞動力市場“懸留效應”對就業(yè)形勢不利影響,特別要重視青年就業(yè)壓力難以很快實質性扭轉的結構性困難。[全文]
-
今年中美宏觀政策完全反向而行,這極為罕見
中國的宏觀政策也要加碼,貨幣政策要加大實施力度,要更有力地支持財政政策;罕見的是,我們把幾年以來央行壓箱底的投資收益也拿來今年用,形成2.5萬億的額外支出的增量,這應該說是力度很大的做法。[全文]
-
“南豬北養(yǎng)”布局調整,影響我們春節(jié)“大口吃肉”?
“南豬北養(yǎng)”重視東北區(qū)域優(yōu)勢確有依據,然而對東北大規(guī)模擴大生豬養(yǎng)殖的客觀不利因素估計不足。如水資源問題,又如嚴寒的氣候條件,再如其他地區(qū)也存在的養(yǎng)殖場招工困難問題,在東北地區(qū)更為明顯。[全文]
-
民企地位引發(fā)爭議,不是網文寫的好,而是……
出現這個看似奇怪現象,不是因為引發(fā)爭議的網絡文字本身有什么高明之處,而是我們轉型期意識形態(tài)仍有個別不適應改革開放實踐深入推進的內容,這些因素通過意識形態(tài)特有的場域效應影響社會心理,導致個別輿情甚至一點網絡噪音也能產生超級放大的看似怪異效果。[全文]
-
問題行業(yè)?20年內中國鋼鐵將崛起
轉換視角觀察,從19-20世紀之交美國崛起帶動第一次世界鋼鐵產業(yè)轉移,到1960-1970年代日德、前蘇聯(lián)擴張帶動第二次鋼鐵產業(yè)轉移,當前,中國正處在新一輪全球鋼鐵產業(yè)轉移的大風口??梢酝茰y,中國鋼鐵業(yè)未來10-20年有望進入全面崛起的新境界。[全文]
-
G20的幾大看點,處處都有中國經驗
大國崛起引領發(fā)展潮流與國際治理架構轉變,注定是一個充滿矛盾坎坷的歷史過程。即將舉行的G20杭州峰會,有望承先啟后繼往開來,在引領發(fā)展潮流與完善全球治理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與進展,成為推動G20從危機應對向長效治理機制轉變的一個里程碑事件。[全文]
-
權威人士說的供給側改革,是調控房價的根本
5月9日,權威人士長篇訪談認為,為什么一季度經濟穩(wěn),主要靠的是老辦法,即投資拉動,這不可持續(xù),當前的經濟風險其中之一就包括房地產泡沫,權威人士再次強調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性。北大教授盧鋒賜稿認為,樓市波動要標本兼治,亟需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手,進行供地制度改革。[全文]
-
中國供給側改革≠西方供給學派及其藥方
中國的供給側改革措施,與當代供給學派理論與政策主張有交集,但其內涵豐富廣泛,顯然不應與外國供給學派及其藥方簡單劃等號。此外,供給側改革,與改革開放實踐本質上一脈相承。更不是要搞所謂“新計劃經濟”。[全文]
-
2016 應對通縮要用中國功夫(下)
中國世紀之交應對通縮的實踐,為當前應對經濟通縮,提供了重要經驗。從目前形勢看,預計“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增速將“先低后高”,可能在6%上下水平筑底后完成周期轉換,并在下一輪景氣成長階段沖刺高收入經濟水平。[全文]
-
2016 把“通縮”幽靈看個透(上)
2016年,中國經濟周期調整棋到中場,仍然不可避免地要面對“通縮”問題。盧鋒教授賜稿觀察者網專論通縮:通過兩段著名案例——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美國在21世紀初互聯(lián)網泡沫破滅后,日美兩國治理通縮的策略,對通縮理論的代表性人物,費雪以及伯南克等主張推行的方案——強勢刺激手段制造通脹以應對通縮等,提出了質疑。[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