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波清華大學戰(zhàn)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
-
事實證明,不會再有“第二個雅爾塔”
特朗普被夾在普京與澤連斯基之間。二人都對他甜言蜜語,但不作出實質性妥協。[全文]
-
一味強調中美合作恐怕是徒勞,但雙方理應達成一個共識
無論中美誰保持領先,這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差距都將十分微小。這意味著它們之間的競爭或許確實會加劇,但合作也不會讓任何一方付出過高代價。中美兩國尚未成為敵人,而且也沒有任何科學定律證明,競爭者就必定會變成敵人。[全文]
-
西方試圖訛詐中國,因為他們無法舉例說明中國做了什么
人們形容戈爾巴喬夫是從上到下摧毀了大廈,卻沒有用新的建筑取而代之。特朗普也在做同樣的事情,令人更加覺得美國正處于無望的衰落。[全文]
-
在核問題上,我們要讓美國人“想都不敢想”
在臺灣問題上,美國居然有聲音說“因為美國的常規(guī)優(yōu)勢正在喪失,所以要先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這是非常惡毒的。對于中國來說,要加強核武器力量建設,無論是從技術上還是經濟上都沒有什么困難,需要的只是一個政治決心而已。[全文]
-
中國與南太島國合作“越界”?“紅線”怎么能劃到他國領土上
正是由于知道澳大利亞軍力和中國軍力無法相提并論,我始終能在片中感覺到澳方主持人在提問時流露出明顯的忐忑和不自信,語氣既啰唆又帶有一絲怯懦,以及挑釁和試探。[全文]
-
印巴空戰(zhàn),中國又一個“DeepSeek時刻”
中國占全球武器出口的5.9%,落后于美國、法國和俄羅斯,過去主要出口坦克、火炮和小型武器等低端產品。但此次史無前例的“廣告”后,中國各類精良、高性價比的武器將廣受歡迎。[全文]
-
關稅戰(zhàn)是否成中國的戰(zhàn)略機遇?我想起了拿破侖曾說過一句話
如拿破侖所言:如果你的敵人犯了錯誤,就不要打擾他。美國不是我們的敵人,但如果有人將這種競爭看作是戰(zhàn)略性博弈,他們可能會這么想。[全文]
-
歐洲安全,美國撤離,中國參與?
頗具諷刺的是,當美國謀求轉向印太地區(qū)之際,中國或將深入歐洲腹地。這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啟。[全文]
-
“自由主義國際秩序”?這不過是一種歷史近視
如果你真相信那套秩序,那就容易陷入自戀;一旦發(fā)現自己不再強大了,就會開始尋找“敵人”,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但如果你相信這個世界秩序本就是由各種文明構成的集合體,那你就會問自己:我該如何與他人共存?[全文]
-
一個單邊主義的美國是中國和歐洲的最佳粘合劑
歐洲無法承受同時與中國進行貿易戰(zhàn)和與美國關系緊張的局面。改善與歐洲的緊張關系也符合中國的利益。中國不會通過歐洲的視角來看待俄羅斯,但中國也不需要為了俄羅斯而犧牲與歐洲的關系。[全文]
-
俄烏停火道阻且長,美俄和好不會沖擊中俄關系
由于雙方均存在這一需求,可以預見,當安全擔保機制得以建立時,肯定由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國共同參與,而這將可能是中國首次被歐洲國家邀請介入歐洲安全事務,實屬前所未有。[全文]
-
解決俄烏沖突,中國可發(fā)揮三重作用
北約是一具行走的僵尸。因為所有軍事聯盟都依賴于威脅而生存。它們就像水蛭一樣吸血,因此必須尋找敵人。歐洲安全的根本問題是,不管愿不愿意,北約必須與俄羅斯共存,因為俄羅斯無法被抹去。[全文]
-
萬斯一點面子也不講,歐洲還要繼續(xù)“綏靖”下去嗎?
馬克龍早在此前就提出了歐洲戰(zhàn)略自主的議題,然而迄今為止仍停留在口號層面。因為這不僅需要大量投入,更需要從根本上實現心態(tài)的轉變,而現在歐洲的心態(tài)依舊是能傍上美國就傍上美國。[全文]
-
特朗普要求中國介入斡旋俄烏沖突,這真有點黑色幽默
中美能否攜手結束俄烏沖突?答案是肯定的。為此,兩國應在一項由大國提供集體安全保障的計劃中發(fā)揮引領作用。無人知曉這場戰(zhàn)爭將持續(xù)多久,但一位奉行單邊主義的美國總統(tǒng)如今意識到需要尋求幫助,這總歸是件好事。[全文]
-
美國將軍們絞盡腦汁,猜測中國是否會使用武力?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曾講到:“沖突并非迫在眉睫或不可避免”。但避免沖突的關鍵在于讓中國保有和平統(tǒng)一的希望。如果美國或臺灣采取行動,扼殺了這一希望——例如公開支持“臺灣獨立”——那將迫使中國大陸政府重新考慮其策略。[全文]
-
澳大利亞從未學會平衡的藝術,總是在打別人的仗
Quad的出現是因為中國,而AUKUS的出現則是針對中國。[全文]